冷链物流,是利用温控、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、冷藏车、冷藏箱等设施设备,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、储存、运输、流通加工、销售、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。
近年来,冷链物流因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又因疫情的发生而被视作防疫阵线的重点环节,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12月12日,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发布,这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。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前建成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、打造“四纵四横”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和“三级节点、两大系统、一体化网络”的“321”冷链物流运行体系。
1.据了解,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工作从2020年已经开始推进,2020年7月,结合地方自主申报情况,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已经形成,分别位于北京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等。目前,这17个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。
2.“四横”指北部、鲁陕藏、长江、南部四大通道,“四纵”指西部、二广、京鄂闽、东部沿海四大通道,通过“四横四纵”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,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。
3.关于 “321”冷链物流运行体系,“3”指的是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,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,聚焦产地“最先一公里”和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,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,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;“2”指的是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,结合冷链产品国内国际流向流量,构建服务国内产销、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;“1”指的是推进干支线物流和两端配送协同运作,建设设施集约、运输高效、服务优质、安全可靠的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。

在中国,发展冷链物流为何如此急迫?
首先是产业发展需要。
目前,初级农产品(蔬果、肉、禽、蛋、水产品、花卉等)、加工食品(速冻食品,禽、肉、水产等包装熟食,冰淇淋,奶制品等)、医药产品(如疫苗)等特殊产品的运输,均高度依赖冷链物流。
中国疆域辽阔,来自新疆的瓜果、云南的鲜花、沿海的水产品等,都是充满着有着地域性特色的产品,想要实现互联互通,还要保持新鲜度,还是得靠冷链物流。

其次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。
长期以来,我国冷链运输率一直低于欧美发达国家,中国冷链的实际应用效率远远不够。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的数据显示,中国国内目前在果蔬、肉类、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22%、34%和41%。而在欧美,这类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已经在95%以上,其中肉类已达到100%。因为发展不平衡、冷链物流成本高,制约着生鲜、冻品的发展,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浪费。

12月6日,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《贵州省“十四五”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》。贵州省到 2020 年底已建成冷库1236座,库容突破400万立方米,较2016年底同比分别增长301%和289%,冷库实现县域全覆盖;全省冷链运输车辆达1557辆,较2016年同比底增长281%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贵州省将大力发展冷链物流。到2025年,冷链物流设施服务能力大幅增强,冷库容量达到600万立方米,冷藏运输车达到3000台。
12月13日,浙江省天台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《天台县“十四五”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》,提出浙江天台县将建设一批标准化冷链储配中心、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。
12月13日,新疆政府采购网公布《阿克苏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申报书》,这是新疆积极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体现。
此外,各地冷链相关项目接踵而至:

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,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,“发展冷链”不仅口号响亮,更是落到了实处!冷链物流完成5年规划之时,相关的产业,如上游的农产品、养殖业,中游的加工业,下游的餐饮企业等都将受益。 |